当前位置:首页>资讯>IPO

北芯生命闯A股上市:募资额缩水,研发投入连降,有股东提前退出

贝多财经    ·   2025-07-16 09:51:09  ·   IPO  ·  

撰稿|张君

来源|贝多财经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显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2025年7月18日召开2025年第23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议的发行人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芯生命”或“北芯”)。


据贝多财经了解,北芯是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此前,该公司曾报考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但未能成行。2021年8月,北芯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6个月后“失效”。不过,北芯并未及时更新招股书,宣告闯关港股IPO“折戟”。

2022年10月,北芯和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中金公司为其保荐机构。2023年3月,北芯递交招股书,报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原计划募资12.74亿元。

而2024年12月,北芯更新递交的招股书则显示,该公司的拟募资金额变更为9.52亿元,相较此前减少约3.2亿元。对比来看,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的募资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



此次闯关上会,北芯成色几何?

一、募投项目屡引关注,募资金额下调

贝多财经了解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曾在第一轮问询函中,要求北芯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说明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的产品产能规划,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的主要投向、核心研发管线,分析前述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

彼时,北芯曾表示,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总投资金额约为3.76亿元,包括设备及软件购置费、前期工作费、研发费用及预备费。其中,研发费用投入约为3.6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6.79%。


而据北芯更新递交的招股书披露,“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拟投入2.82亿元,较此前的3.76亿元减少约9370万元,主要变动与测试及材料费用、法规注册及临床费用、研发人员薪酬等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第二轮问询函中同样关注了北芯的募投项目,要求其结合报告期内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变化、在手订单、主要产品的市场空间和销售规模,说明募投项目扩建产能的合理性。

同时,披露单腔及双腔微导管产品的最新商业化进展,发行人(即“北芯”)预计产品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实现进口替代的依据;对比与同行业公司的冲击波球囊、电生理产品的研发进度、已获批产品数量及商业化进展,分析未来的商业化风险及应对措施。

据北芯介绍,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FFR系统和IVUS系统。2022年、2023年和2024年,IVUS系统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3.02%、93.17%和98.64%,FFR系统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2.67%、67.06%和67.54%。


北芯方面表示,根据公司的销售预测及市场规划,结合公司在生产车间管理及人员管理,该公司核心产品FFR导管产量和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IVUS导管在2022年7月取得产品注册证后,进一步于10月进入规模化生产,报告期末最大产能显著提升。

北芯称,本次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将于2030年达到稳定投产,对应IVUS耗材新增产能为54.5万条/年。假设公司冠脉IVUS导管持续高速增长,外周IVUS导管如期实现上市销售且市场拓展符合预期,则对应2030年产能利用率将达到85%以上。

同时,本次募投项目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预计将于2030年达到稳定投产,对应FFR耗材新增产能为36.0万条/年。根据公司对于市场规模及产品销售的预测,预计2030年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北芯方面认为,结合公司战略规划及国际市场布局,为进一步布局国内外精准PCI市场、寻找新产品增长点并保持公司竞争优势,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具备必要性,扩建产能具备合理性。

二、2024年研发投入不及销售费用

据招股书介绍,北芯是一家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致力于开发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带来变革的精准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包括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系统、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系统。

北芯方面称,该公司是国内首家拥有血管内功能学FFR及影像学IVUS产品组合的国产医疗器械公司,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并改写了中国冠状动脉疾病临床精准诊断完全依赖进口产品的局面。

自成立以来,北芯布局了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及房颤等领域。截至招股书签署日,该公司累计向市场推出9个产品,在研产品共有8个,覆盖IVUS系统、FFR系统、血管通路产品、冲击波球囊治疗系统及电生理解决方案五大产品类别。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度,北芯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9245.19万元、1.84亿元和3.17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3.00亿元、-1.55亿元和-5373.97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约为-1.79亿元、1.64亿元和-6294.10万元。


整体而言,北芯的业绩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的营收突破3亿元。截至报告期末,该公司暂未实现盈利。但从趋势来看,北芯的亏损金额持续收窄。另外,该公司于2024年录得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造血能力开始显现。

作为一家拟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北芯对研发的投入费用却持续减少。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度,北芯的研发费用分别约为1.32亿元、1.31亿元和1.01亿元,连续两年下降;同时,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54.95%、72.03%和35.65%,降幅明显。


相比之下,北芯的销售费用却持续增加。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该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约为7588.23万元、1.03亿元和1.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约为82.08%、55.98%和34.61%。

不难发现,北芯2024年的销售费用还超过了同期的研发费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轻研发、重营销”的境地。特别说明的是,其销售费用中的相当一部分为会议费,分别为925.86万元、1445.31万元和1472.69万元,2024年日均会议费高达4万元。


此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曾在第一轮中要求北芯结合产品特点、业务拓展、境内外销售比例、费用构成等因素,详细分析公司在以买断式经销模式为主的情况下,销售费用支出的合理性,未来销售费用率的变化趋势。

同时,说明发行人、经销商与推广商在市场销售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差异;会议费、宣传推广费主要支付对象;各类宣传推广、学术会议等召开频次、费用支出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差旅费及业务招待费的核算依据及内控措施,是否存在不当的利益输送等。

北芯方面称,该公司通过举办或参与学术会议的方式对公司产品进行普及和市场教育,为医生提供专业临床支持,以提高公司品牌及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产品市场和客户的覆盖范围。

其中,会议场次随着公司产品、销售规模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各年度场均费用保持相对稳定。

三、有股东提前退出

成立至今,北芯已经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国投创合、夏尔巴投资、松禾资本等。其中,包括2016年的1400万元Pre-A轮融资、2017年的700万美元A轮融资,2018年的7000万元B轮融资等。

2020年,北芯接连完成了B+轮融资和C轮融资,融资金额分别为1.44亿元和1.8亿元。2021年,北芯完成8500万美元D轮融资。2022年9月,该公司再次完成1.21亿元D+轮融资。

据招股书披露,北芯及宋亮曾和投资方作出“对赌”承诺,其中触发条件为于2024年12月31日前未能完成合格上市等。其中,宋亮为北芯实际控制人,亦担任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职务。

根据协议,自北芯提交首发申请文件之日起,上述对赌及特殊权利条款效力自动终止,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仅在其上市申请未获受理、被终止审查或经审核后未获得通过或公司上市申报材料被撤回后负有与投资方另行协商的义务。

特别说明的是,在北芯向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前不久,亦有多名股东退出该公司的股东行列。2023年1月,SpringHill、石河子泰誉分别出让了所持北芯生命约648万股、144万股,交易对价分别约为8643万元、1840万元。

据招股书披露,河子泰誉转让的原因是其具有资金变现需求,而SpringHill则是“暂无投资境内上市公司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