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IPO

恒坤新材报考科创板上市,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再引问询

贝多财经    ·   2025-07-15 14:08:19  ·   IPO  ·  

来源|贝多财经

近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坤新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二轮问询函进行了回复。据贝多财经了解,第二轮问询函共涉及7类问题,包括客户集中、收入、存货、技术研发、募资项目和生产用地等。

根据申报材料,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恒坤新材向客户A1销售的引进自SKMP的光刻材料销售收入分别约为1.38亿元、1.16亿元和1.42亿元。而2025年,大公司不再向客户A1销售引进SKMP的光刻材料,相关材料由SKMP直接向客户A1销售。


同时,发行人(即“恒坤新材”)为客户A1光刻材料的第一大供应商。报告期各期末,发行人向客户A销售自产光刻材料的在手订单分别为4751.10万元、2011.40万元和1773.19万元,在手订单逐年下降。

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恒坤新材结合自身与SKMP自2025年起更新约定的具体情况等,说明发行人不再向客户A1销售引进自SKMP光刻材料的原因,结合最新在手订单及同比变动情况等,量化分析相关事项对发行人未来业绩的影响等。

同时,说明发行人在客户A供应商中的排名情况,客户A对发行人自产产品的需求情况,发行人相比其他供应商是否具备性能、竞争优势,发行人向客户A销售自产产品的在手订单情况及未来收入变动趋势等。

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还要求恒坤新材结合该公司与客户A引进业务、自产业务的前述变动情况,说明二者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行人未来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有效保障措施。

对此,恒坤新材方面称,2020年之后,该公司确立了光刻材料业务自主研发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自产光刻材料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且由于客户对原材料实现国产化的要求较高。因此,该公司未再向客户A1新引进SKMP的光刻材料产品。

截至2025年6月末,恒坤新材部分客户在手订单金额较2024年6月末或2024年末存在下滑,主要原因是公司客户通常根据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预测需求来下达订单,而后根据生产计划提前通知公司在指定时间前发货,客户下单周期和单次下单金额不固定。

以客户A的自产光刻材料为例,客户A在2025年4月向发行人下达了多个金额较大的光刻材料订单,订单不含税金额合计1.98亿元,2025年4月到6月伴随着零星订单的下达以及在手订单的执行,截至6月末的在手订单金额为1.58亿元。

据恒坤新材披露,2025年上半年,相关事项导致公司向客户A1销售的引进光刻材料收入、毛利及在手订单金额大幅下降,短期内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了不利影响。不过,该公司自产产品及其他引进产品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具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恒坤新材的收入约为2.8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35亿元增长22.68%。其中,自产产品收入约为2.50亿元,同比增长72.53%;引进产品收入约为3836.84万元,同比减少57.40%。



关于技术研发,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恒坤新材披露树脂、光敏剂等原材料在光刻材料中的成本占比及重要性程度,结合发行人与竞争对手原材料来源比较情况、发行人的自产计划及目前进度,说明发行人对自产产品核心生产要素的掌握情况。

同时,要求恒坤新材披露委托供应商G、厦门大学研发项目的具体内容,与发行人产品、核心技术的对应关系,发行人未来产品研发迭代、原料配方工艺开发是否仍需委托研发或合作研发等。

恒坤新材方面表示,委托供应商G研发项目具体内容系针对8款光刻材料树脂的委托研发,包括3款SOC和5款i-Line光刻胶。其中,3款SOC树脂均系对应发行人尚在研发中SOC,5款i-Line光刻胶树脂包括发行人已量产供货和尚在研发中产品。

对于厦门大学研发项目,恒坤新材称,发行人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研发内容与发行人主营业务方向保持一致,均系针对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先进制程的关键材料。通过合作研发,进一步提升自身技术研发能力,有助于发行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另外,上海证券交易所亦在第二轮问询函中关注了恒坤新材的募投项目调整,要求其披露募投项目用地调整的具体情况,SiARC相关项目的后续规划及用地安排。同时,分析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等。

据贝多财经了解,恒坤新材于2024年12月递交招股书,报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本次报考上市,恒坤新材原计划募资12亿元,将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以及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而据恒坤新材于2025年5月更新的招股书,2025年3月26日,该公司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公司募投项目的议案》,同意“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不再作为募投项目,拟募资总额降低至10.07亿元。

此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曾在第一轮问询函中要求恒坤新材结合该公司现有产线、产能及产能利用率情况,建成后预计产线、产能及分配计划,现有客户、在手订单和市场空间等,说明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否存在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

同时,结合现有产品结构、技术及研发人员储备等,说明各募投项目的技术可行性,是否存在较大的项目失败风险。此外,募集资金规模的合理性,三个募投项目累计使用10.83亿元购买机器设备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公司发展阶段是否匹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