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芋圆
来源|贝多财经
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微妙变化、行业竞争格局的持续演进以及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银行”)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色彩的年度答卷。

2024年,广发银行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股份制银行正在积极谋变,试图深入推进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努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就其业绩成果来看,广发银行既在普惠金融的沃土上培育出新芽,也在流动性危机的暗礁前拉响警报。
盈利能力承压、资产质量分化、资本约束趋紧等挑战,注定广发银行将陷入一场关乎生存质量的深层变革,一系列挑战正悄然考验着这家改革者的韧性与智慧。
一、冰火大湾区:千亿投放难阻业绩双降
2025年5月26日,广发银行发布一则公告。内容显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核准蔡希良担任广发银行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其任职自2025年5月23日起生效。
公开资料显示,蔡希良曾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目前,兼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
从履历来看,新董事长蔡希良的金融从业经验丰富,但却缺少银行业从业经验,广发银行的正在面临的复杂局势对于这位新任董事长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首先,广发银行在2024年不乏亮眼表现,作为唯一一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机构全覆盖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将区域深耕战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4年,广发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增信贷投放超千亿元,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科技企业、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分别为690亿元、694亿元、626亿元,较2023年末分别增长24.5%、25.9%和42.2%,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金融引擎”。
此外,背靠中国人寿集团的综合金融牌照优势,广发银行创新构建“保险+投资+银行”生态闭环。通过“快付保”产品实现保险赔付秒级到账,投融资规模累计超7200亿元,托管规模超1.1万亿元,使得综合金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广发银行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有效的转化成了规模扩张。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3.64万亿元,同比增长3.9%。存款余额2.2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3.47%,贷款余额分别增至2.1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78%。

截自广发银行2024年年报
但广发银行的规模扩张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春天,2024年,广发银行的营业收入持续滑降,净利润也随之出现下滑趋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92.37亿元,同比减少0.63%;实现净利润152.84亿元,同比减少4.58%。
从具体的业务收入变化来看,广发银行似乎在中间业务方面寻求转型,但转型结果并不理想,导致新旧业务转换断档,中间业务青黄不接,核心中间业务萎缩,非利息收入主要依赖占比较低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但两项盈利高度依赖市场波动,可持续性存疑。
2024年,广发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96.51亿元,同比减少2.78%;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09.74亿元,同比减少7.43%;其他非利息收入86.12亿元,同比增加27.48%;其中,投资收益66.72亿元,同比增加20.13%;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4.50亿元,同比增加65.01%。
其中,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由2023年的73.29%降至71.7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则由2023年的63.70%降至56.03%;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非利息收入中的占比则分别由2023年的29.84%和4.72%升至34.07%和7.41%。
在利息收入中,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的净息差为1.54%,较上年下降6个基点。对此,广发银行将原因归咎为LPR的下调和让利实体经济的结果。
但从成本和收益率变化来看,广发银行的负债端成本降幅慢于资产端收益降幅,反映该行的定价能力薄弱,其内部资产负债匹配能力不足才可能是净息差收窄的核心原因。截至2024年末,该行生息资产收益率3.65%,较2023年末减少0.28个百分点,付息负债付息率为2.26%,较2023年末减少0.21个百分点。

截自广发银行2024年年报
此外,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理财产品业务收入增幅最大,显示出广发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方面的尝试,但其增长不足以抵消传统银行卡业务减少带来的损失,使得该行的中间业务整体依然不济。
2024年,广发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收入为2.59亿元,同比增加0.70亿元,增幅37.12%;但银行卡手续费109.81亿元,同比减少15.90亿元,降幅为12.65%。
此外,2024年,广发银行的金融投资仍然以国债为主,占全部金融投资的45.10%;而另一方面,在贷款中,广发银行加大流动资金贷款和同业业务投入,减少贸易融资,增加了该行资金空转的风险。
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余额8121.03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2.13%,占该行企业贷款的76.67%;而固定资产贷款余额2101.52亿元,较2023年末仅微增0.13%,占该行企业贷款19.84%。
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的贴现余额2090.72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13%;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2049.60亿元,较2023年末激增82.59%。贸易融资余额178.00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28.12%,仅占企业贷款的1.68%。

截自广发银行2024年年报
而在广发银行的企业贷款中,虽然整体不良贷款率显著优化,但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持续处于高位。在个人贷款中,占比最高的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但不良贷款率猛增,预示广发银行资产质量的实际承压。
二、魔术操作:371亿清收疑云撞上薪酬魔法
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3%,较2023年末减少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324.72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36亿元;其中,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1.53%,较2023年末减少0.28个百分点;个人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1.53%,较2023年末增加0.27个百分点。
企业贷款中,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贷款投放前六位的行业中以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的不良贷款率最高,分别为2.86%、5.66%、3.3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建筑业的不良表现出明显的优化趋势,但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仍在持续恶化。
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在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余额1719.62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2.91%,不良率较2023年末减少0.55个百分点;在建筑业的贷款余额704.13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0.82%,不良率较2023年末减少0.41个百分点;在房地产业贷款余额994.05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2.18%,但不良率较2023年末增加0.25个百分点。
个人贷款中,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信用卡透支余额3928.46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7.54%,但不良贷款率为2.19%,较2023年末增加0.6个百分点。
而在广发银行的表外业务中,信用卡未使用额度有8180.97亿元,是表内信用卡透支余额的2.08倍,进一步增加了该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暴露。此外,广发银行在年报中所披露的不良贷款出清并未在抵债资产和现金流量表中有所体现,这让其不良贷款处置存疑。
根据年报,2024年,广发银行共清收处置不良贷款本金371.11亿元,但截至2024年末,该行抵债资产净值1.18亿元,较2023年末反而减少2.62%;同时在现金流量表中,处置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仅有0.37亿元,其余并未有核销和处置相关的现金流入。

截自广发银行2024年年报
业绩和资产质量方面表现出的战略脱节,与广发银行近两年频繁大量的人员变动不无关系。自从2019年以后,广发银行董监高便开始了频繁的人事变动。2019年到2024年,广发银行的卸任人数分别有7名、11名、5名、6名、10名、5名。
同时,近两年,广发银行的员工数量急剧减少,2023年末,广发银行(含信用卡中心)在岗合同制员工3.70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759人;2024年末,广发银行(含信用卡中心)在岗合同制员工3.51万人,比2023年末减少1811人。
但与人员的减少趋势形成对比的是广发银行不断攀升的薪酬水平。虽然2024年,广发银行的职工薪酬及福利总额减少为159.49亿元,同比降幅2.13%;但根据上述合同制员工人数粗略推算人均薪酬45.38万元,同比增加2.92%,其中,董监高薪酬涨幅更甚。
2024年,广发银行董监高薪酬总额1661.21万元,同比增长8.97%;董监高人均薪酬151.02万元,同比增长18.88%。同时,据年报显示,广发银行对董事、监事的各项补贴费用在同行中也处于较高水平。
据2024年年报,广发银行的董事基本津贴为每人每年20万元,监事基本津贴为每人每年16万元。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津贴一般委员为每人每年3.5万元,主任委员为每人每年5万元。监事会专门委员会津贴一般委员为每人每年2.8万元,主任委员为每人每年4万元。会议费标准为每人每次5000元,调研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次5000元。
这些还只是广发银行在2024年已经支付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延期支付的部分尚未计入,在2024年也没有出现追索扣回的情况,从应付职工薪酬情况来看,广发银行的未支付薪酬还在增加。截至2024年末,该行应付职工薪酬106.19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4.36%。
从2023年的补充公告来看,广发银行多位董监高在2023年最终的薪酬水平超过了200万元。照此趋势,其2024年的最终薪酬也可能会再次增加,只是这种涨薪与下滑的业绩、大量的裁员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