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商业&贝多财经
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透露,腾讯元宝上线一年多,已成为国内DAU排名前三的AI原生应用,用户现在每天向腾讯元宝的提问量,达到年初一个月的总量。

而QuestMobile发布的2025年8月AI应用行业月度报告显示,腾讯元宝8月的月活用户规模环比增长超20%,位居原生APP月活用户TOP10第三位。但与豆包、DeepSeek相比,腾讯元宝仍有鸿沟有待跨越。

站在DeepSeek掀起的大模型开源风口之上,今年以来腾讯集团为助力腾讯元宝抢占流量高地、拉升用户量级砸下了以亿为单位的“真金白银”。大手笔投流背后,是腾讯集团打造“AI新业务基因”的野心。
虽然腾讯元宝来势汹汹,但由于C端的AI大模型产品的整体用户粘性依旧有着不少提升空间,且尚未打通技术、产品与商业之间的运营生态闭环,在可预见的未来,行业还将面临新一轮的深度分化。
持续投流能否帮助腾讯元宝反超豆包、DeepSeek这两座“高山”,在流量红利见顶后又该如何保证用户留存……这些问题,都有待腾讯元宝通过探索AI功能边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给出答案。
一、投流“烧出来”的突围之路
不同于争相推出自研大模型的国内大厂们,腾讯集团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可谓是“姗姗来迟”,用马化腾的话说,就是“‘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没有那么重要,核心还是要把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扎实实做好,更关键的是场景落地”。
直到2023年9月,腾讯集团才推出“混元大模型”,并于次年5月公开基于混元大模型构建的C端APP“腾讯元宝”。作为对比,同期百度的文心一言APP月活已超千万,调用量超14亿,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字节跳动的豆包也布局已久。
腾讯元宝发布的第一年,其在市场上的存在感并不算强。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腾讯元宝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仅211万,在综合类AI原生APP中排名第八,同期豆包的月活量高达7523万,是腾讯元宝的约35倍。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25年,自2月13日接入“满血版”DeepSeek-R1,同时支持混元和DeepSeek两款大模型运用后,腾讯元宝一改往日的保守竞争策略,借助腾讯横跨各领域的生态流量池开启了大范围投流模式。
一时间,无论是“腾讯系”下的各大软件,还是微博、小红书、抖音等主流社交平台,都少不了腾讯元宝的身影。腾讯集团甚至在微信“生活服务”板块上线了腾讯元宝并提示用户下载,这一举措也被业界人士称为“史无前例的推广”。

DataEye数据显示,腾讯元宝在2月18日至23日期间的投放素材量环比增长345.1%至5.5万组,单日投放素材量超过豆包和Kimi;另据AppGrowing数据,截至2月27日,腾讯元宝在27天的时间里投放共花费2.81亿元。

在“钞能力”的强势助力下,腾讯元宝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大厂大模型中的“黑马”,继2月22日超越豆包跻身苹果App Store免费下载排行榜第二名后,又于3月3日反超DeepSeek,登上App Store免费榜榜首。
有了腾讯元宝的成功做支撑,腾讯集团一改一季度业绩会上“AI赋能业务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的谨慎发言,首席战略官詹姆斯·米歇尔透露AI技术帮助其实现了更精准的定向,从而带来了更高的点击率,推动广告收入的跃升。
腾讯集团总裁刘炽平亦表示,腾讯将继续在大语言模型的数据质量、预训练效果、多模态提升上下功夫,以便更高效进行训练和推理、利用GPU等,并延伸布局至AI编程,目标是在未来构建一个能够成为微信用户个性化助手的微信智能体。
二、用户留存与商业化两大难题
实际上,“烧钱换增长”在国内大模型面世的过程中并不鲜见。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Kimi在2024年下半年累计投流约5.42亿元,豆包的投流规模也超过4亿元,每月平均投流量在7000万元以上。

然而,由于现阶段C端大模型产品在用户粘性塑造方面仍存局限,使得高昂的投流成本未必能换来大规模的存量用户。有专业人士曾在2024年9月发布统计数据称,用户下载豆包、Kimi、文心一言等AI助手30日后的留存率均不到1%。
AI产品榜、36氪等联合发布的2025年8月AI产品榜·应用榜亦显示,国内AI产品榜中前四名的月活(MAU)均出现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腾讯元宝则以5651万MAU在排名第五,虽实现了环比增长,但依旧未能超过豆包、DeepSeek。

同样的,在前期稍显激进的“买量”阶段过后,如何保障用户的留存也成为市场给予腾讯元宝的一大考验。贝多财经注意到,目前腾讯元宝在苹果App Store的排名已出现明显下滑,截至发稿在免费榜中排行第九,豆包则回到首位。

由此可见,“极速狂飙”的腾讯元宝也面临与其他AI大模型领域先发玩家同样的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难题。而在大多数AI助手仍停留在工具属性阶段,且语音交互、语义识别功能同质化严重的当下,想要突出重围将更为困难。
另一方面,虽然大模型及腾讯元宝促进了腾讯集团业绩的增长,但其所耗费的资本开支也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原生AI产品的研发和营销进入重投入期,腾讯集团2024年的资本开支同比大增221.27%至767.60亿元,创历史新高。

在重金推动腾讯元宝发展的2025年,腾讯集团上半年的资本开支共计465.83亿元,同比增长101.76%,主要用于加大GPU与服务器投入以支持AI相关的业务发展;其中一季度单季的资本开支就达到了274.76亿元。

如今,大模型产业已逐渐由“技术实验”走向“商业落地”阶段,在AI商业化闭环成为业界共识的当下,即便马化腾坚信“现有高质量收入的经营杠杆,将有助于腾讯消化这些AI相关投入产生的额外成本”,腾讯元宝的压力依旧不小。
腾讯集团总裁刘炽平则在二季度业绩会上透露,该集团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加大AI方面的投入,并以相对精细化的方式管理成本,目前正尝试针对特定场景推出运营成本更低的小模型,未来将尝试通过广告支持的方式实现变现。
总体而言,腾讯元宝虽然凭借大额投流在规模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没有到松口气的时候。随着大模型行业的“内卷”飞轮越转越快,能否塑造差异化竞争底牌、走通AI商业化模式,才是决定腾讯元宝竞争位次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