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芋圆
来源|贝多财经
作为中国保险业的重要一极,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家保险”)曾以“稳健经营”标签赢得市场信任。然而,其近几年在保险业转型的行业要求下业绩却略显疲态,2024年的业绩更是如同一面破碎的棱镜,折射出大家保险在行业转型期的深层裂痕。

近期,大家保险发布公告,宣布撤销监事会,引发热议。结合此前大家保险旗下的各大保险和资管公司公布的2024年度报告和2025年第一季偿付能力报告来看,此次监事会改革不失为一次大胆尝试。
一、偿付能力‘纸面达标’隐现资本虚高危机
2025年7月2日,大家保险发布公告称,公司2024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公司章程》及其附件的议案。修订后的《公司章程》不再设立监事会,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公司法》及监管制度规定的监事会职权。
这是大家保险在公司治理方面进行改革的一次勇敢尝试,而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代替监事会势必将提升大家保险的监督效能和决策效率,强化其专业性和独立性,是大家保险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一步。但在此后的运行中,也需要注意不要陷入“自我监督”的矛盾陷阱。
大家保险诞生于保险业转型之即,是安邦保险在经营危机后的重生之作,因此,也被寄予了探索保险新路径的厚望。
2018年2月,原中国保监会鉴于安邦集团存在违反保险法规定的经营行为,可能严重危及公司偿付能力,决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历经近18个月的接管期,2019年6月25日,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203.6亿元。
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 (集团) 总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此外,大家保险依法受让安邦人寿、安邦养老和安邦资管股权,设立大家财险,依法受让安邦财险的部分保险业务、资产和负债,整合成现在的大家保险集团。
目前,大家保险旗下子公司主要包括保险业务子公司和资产管理类子公司两大类,其中,保险业务子公司主要有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家人寿”)、大家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家财险”)、大家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家养老”)。
大家保险的资产管理类子公司主要包括大家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家资产”),大家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此外,大家保险还在养老与科技支持板块成立了大家健康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信息科技中心专门负责集团的社区医养和数字化转型。
新成立后的大家保险不负众望,规模不断扩张。2025年4月24日,大家保险发布业绩说明,其中提到,2024年,大家保险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力,实现原保费收入1377亿元,连续三年站上千亿元保费平台。

截自大家保险官网
其中,从大家保险公布的大家人寿部分数据以及大家养老和大家财险的2024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保险各业务板块的具体运营状况。
2024年,大家人寿的银保新单期交实现258亿元,市场排名连续四年居行业第二;个险业务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新单期交超16亿元,MDRT数量连续两年跻身全球百强。而大家财险实现原保费收入94.2亿元,其中非车险占比突破30%,公司经营首次实现盈利。
但大家养老的表现却不容乐观,持续亏损的阴霾迟迟未能散去。
2023年,大家养老保险净亏损1.59亿元,2024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2.23亿元,亏损缺口扩大40.25%;此外,2024年大家养老保险实现营业收入19.61亿元,同比下降11.27%;与此同时,其营业支出22.12亿元,同比增加6.55%。
一降一升之间,暴露出大家养老保险在成本控制、市场拓展以及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阴影影响不断扩大,集中体现在了退保率不可遏制的上涨趋势,在盈利亏损下大家养老保险的部分产品退保金支出显著,与持续的盈利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2024年,大家养老保险整体呈现保险业务收入减少,退保金同步减少的趋势,但在头部产品方面,则形成保费收入减少和退保金增加的“剪刀差”,大家养老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相较于2023年均出现这种情况。
以在2024年和2023年均排名第一的“大家鑫佑所享养老年金保险”为例,该产品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5.66亿元,较2023年减少31.54%;退保金为248.08万元,较2023年增加110.24%。

截自大家养老保险2024年度报告
大家养老保险头部产品的高退保率一方面侵蚀公司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客户对产品的信心不足,这对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而高退保的原因与大家养老保险现有产品面临的销售渠道风险集中以及产品设计和管理缺陷不无关系。
大家养老保险的原保险保费高度依赖经纪和代理渠道。
2024年无论是其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还是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居前3位的保险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为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专业代理,公司直销只参与一个产品的销售分成,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也只有一款,并且产品的新增交费规模较小。
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专业代理偏高的渠道费用不免会对利润形成蚕食,同时也削弱了大家养老保险对产品的定价主动权,最终导致该公司的资本积累能力不足。并且,其银保渠道销售的“安邦养老臻享颐年”虽然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位列前三,但保户投资款本年退保惊人。
截至2024年末,“安邦养老臻享颐年”产品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41.7万元,较2023年减少55.16%,同时,保户投资款本年退保2.57亿元,较2023年减少89.98%。虽然退保金减少,但退保占新增交费比例由12,000%增至2000%。
这种异常的退保情况暴露出该产品销售中的合规性隐患。同时,保户投资款产品退保危机集中爆发,也对大家养老保险的流动性造成威胁。

截自大家养老保险2024年度报告
大家养老保险退保情况的恶化使得公司不得不动用大量现金储备来应对客户的退保需求,从而导致资本的快速消耗。而资本的减少,又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极大地限制了新业务的拓展空间。
新业务的开展往往需要充足的资本被用于市场推广、产品研发、团队建设等诸多环节。在资本受限的情况下,公司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吸引新客户,进而进一步导致保费收入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而面对保费收入的减少大家养老保险为了维持财务报表的表面稳定,选择更加依赖存量业务计提准备金,使得其责任准备金与业务规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鲜明反差。
大家养老保险的寿险责任准备金由2022年末的5.27亿元增至2024年末的33.58亿元,两年内激增537%;但同期原保险保费收入反而下降27.6%。在业务收缩的同时却需大幅增加寿险责任准备金,隐藏着存量保单风险暴露,精算假设过于乐观的可能。
而大幅增加计提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使资本充足率维持在 “纸面达标” 的水平,但却无法掩盖公司流动性枯竭的事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公司的实际偿债能力和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是被严重削弱的。
大家养老保险的实际资本从2023年末的36.68亿元降至2024年末的34.71亿元,降幅5.3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23年末的416.80%降至2024年末的364.6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23年末的430.01%降至2024年末的369.57%,降幅均超过50个百分点。
二、薪酬之疑:业绩与待遇的背离困境
作为大家保险集团的重要一员,大家养老是集团养老战略的重要载体,其业务聚焦于养老保险产品设计与养老服务生态构建,承担了集团从“保险保障”向“险养结合”模式转型的关键职能。
但2024年,在大家养老保险盈利承压,实际偿付能力减弱的背后隐含着大家保险集团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失序。
截至2025年7月22日,大家保险相关的子公司及分支机构收到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单合计15张,其中11张罚单的被罚事由于财务数据造假相关,占比超过70%,如此高频率的财务数据问题为大家保险真实的经营状况蒙上一层面纱。
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7月18日披露的罚单为例,大家人寿延边中心支公司因“财务数据不真实”被罚款21万元。同时,时任大家人寿延边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胡羽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

在大家保险内部,董监高中集团与各子公司之间交叉任职情况严重,深度的人事交叉让子公司独立决策受限的同时,也可能让多数决策更倾向于集团利益。而在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不佳、部分业务板块深陷亏损泥沼的情况下,部分员工薪酬待遇却居高不下,令人费解。
以大家资产为例,在营业收入从2023年的5.42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5.28亿元,净利润从2023年的2.38亿元降至2024年的1.88亿元的情况下,应付职工薪酬却从2023年0.65亿元涨至2024年的1.00亿元,涨幅54.06%。

截自大家资产2024年度报告
这种业绩与薪酬的背离,不仅对公司的成本控制构成巨大挑战,也进一步压缩了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不仅会引发股东和投资者的强烈质疑,也会使得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缺乏足够的成本优势和灵活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经营困境。
2024年12月,大家养老保险发布公告,宣布免去贺宁毅总经理职务,并任命郑常勇为临时负责人。据公开资料显示,郑常勇出生于1964年,到2025年已经是61岁高龄,超过了法定退休年龄。
同时在郑常勇担任临时负责人的2025年第一季度大家养老保险的净利润缺口有所收窄,但仍处于亏损状态,保险业务收入也并无明显起色。2025年第一季度,大家养老保险的净利润亏损809.46万元,亏损减少94.07%;保险业务收入4.53亿元,同比减少6.74%。
大家保险后续能否持续发力,大家养老保险何时能扭转颓势,还有待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