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IPO

英氏控股冲刺北交所:对赌压身,研发实力与食品质量仍是难关

贝多财经    ·   2025-09-28 20:54:43  ·   IPO  ·  

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商业&贝多财经

高调亮相资本市场的英氏控股,最近似乎“熄火”了。


随着婴幼儿辅食市场的井喷式增长,在新三板挂牌(NQ:874431)的头部企业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氏”或“英氏控股”)向北京证券交易所递交(即北交所)上市申请,拟募资3.34亿元并闯关“婴儿辅食第一股”。

然而在北交所发出犀利的“13连”问询函后,英氏控股却两度选择申请将回复期限延长20个交易日,且截止发稿该公司仍未披露回复函。而信披延迟,往往意味着企业在业务经营、治理结构、财务数据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氏控股亮眼业绩背后的食品安全、代工隐忧等问题已无处藏身,叠加“2025年底前需上市”的对赌压力,英氏的IPO之路谈不上明朗。

一、业绩增速不稳,营销费用比重失衡

据招股书介绍,英氏控股是一家以满足中国婴幼儿的营养照护需求为核心,婴童食品、婴幼儿卫生用品两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综合性母婴产品研发、生产及运营企业,致力于为中国家庭提供精准、便捷、高效的婴幼儿喂养解决方案。

除了专注婴幼儿辅食产品的“英氏”品牌之外,英氏控股旗下还拥有主营婴幼儿卫生用品的“舒比奇”、专注儿童食品的“忆小口”以及定位营养食品的“伟灵格”,构建起满足0-12岁婴童健康喂养和照护的全方位品牌及产品矩阵。

其中,婴幼儿辅食业务作为英氏控股的核心板块,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同“报告期”)分别实现收入1.03亿元、1.45亿元和1.52亿元,在该公司主营业务中的占比超7成,且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位列行业首位。


得益于核心业务的助力,英氏控股的总收入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分别实现收入12.96亿元、17.58亿元和19.74亿元。不过,其单年收入增速已由2023年的35.67%降至2024年的12.35%,增长稍显乏力。


再看利润端,英氏控股报告期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亿元、2.20亿元和2.11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2.16亿元和1.90亿元,在2024年出现了明显的利润下滑,且存在“增收不增利”问题。

要细究增速波动的原因,便绕不开英氏控股高昂的运营成本。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在销售方面的花费分别为4.54亿元、6.02亿元和7.21亿元,销售费用率高达35.04%、34.26%和36.53%,直接吞噬了约三分之一的收入。


相比之下,尽管英氏控股在招股书中强调其重视研发工作,但该公司的实际研发投入相当吝啬,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和1714.83万元,与销售费用相比如同九牛一毛,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更是不足1%。

另据英氏控股在新三板发布的半年报,该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1.32亿元,同比增长18.75%;归母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则分别为1.53亿元、1.36亿元,亦分别实现了17.77%、12.06%的同比增长,增速得以回正。


不过,英氏控股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3.97亿元和805.15万元,“重营销、轻研发”顽疾犹存。北交所亦高度重视该公司的研发与技术创新问题,要求其详细阐释自身创新特征与成长性,以及研发费用合算的准确性。


二、委外加工背后,食品安全利剑高悬

需要注意的是,研发投入薄弱的英氏控股对代工模式也存在高度依赖。该公司在招股书中称,其婴幼儿辅食米粉、纸尿裤、成长裤和纸尿片为自主生产,部分辅食、儿童食品、营养食品及少量婴幼儿卫生用品则委托合作企业代为生产。

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英氏控股的委托生产成本也日渐走高,由2022年的2.18亿元一路增长至2024年的4.42亿元,两年间翻了整整一倍;截至2024年末,该项成本在其主营业务总成本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2.65%。


诚然,英氏控股的代工模式能够帮助其减轻资金压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把控,甚至食品安全隐忧问题,威胁着英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口碑与声誉。

据悉,英氏控股于2023年上半年向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晟麦实业”)采购了0.14亿元佐餐油,后者还曾成为英氏控股的第五大供应商。但在2021年4月,晟麦实业所生产的巴马火麻油曾被检出“酸价(KOH)不合格”。

而负责英氏控股米饼、泡芙等产品生产,2022年外包成本超千万元的佛山象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则在2023年7月20日因“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被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人民政府罚款19万元。

社交平台上,多名消费者发帖表示自己购买的英氏产品中出现毛发、虫子、不明颗粒物等异物,且涉及米粉、米饼、快冲粥、磨牙棒等多个婴幼儿食用品类,甚至有部分家长反映孩子食用后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情况。


面对消费者铺天盖地的质疑,英氏品牌客服则坚称“在未开封状态下产品绝对不存在活体虫类”,并强调其生产工艺包含130℃以上高温杀菌流程,并采用充氮无氧包装技术,这种环境下虫子没有办法存活。

需要指出的是,辅食类产品直接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挂钩,容错率极低,英氏控股面临的食品安全争议不仅关乎到消费信任,如果该公司无法妥善解决现存投诉,证明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也将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打击。

三、募资目的存疑,对赌协议大限将至

或许是意识到了委外生产的弊端,英氏控股正在计划进行自有产线建设。本次冲刺IPO该公司计划募资3.34亿元,其中4820.32万元用于婴幼儿即食营养粥生产建设,7281.49万元用于米粉产线、舒比奇纸尿裤产线的提质改造。


但结合招股书数据可知,2024年英氏控股米粉、纸尿裤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53%、85.73%,纸尿片的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16.79%。在产能利用率均未达到满产的状态下仍坚持募资扩产和提质改造,英氏此举难免令人心存疑惑。


北交所亦要求英氏控股说明其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合理性,具体包括本次募投拟新增产能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并拟测算募投项目建成后资产折旧或摊销金额及对利润的影响。

截至本次递表前,英氏控股并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马文斌、万建明和彭敏,三人分别直接持股19.85%、14.31%和14.31%,马文斌通过长沙英瑞间接持股3.55%,合计持有英氏控股52.02%的股份,并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


需要注意的是,英氏控股及全体股东还曾在2022年2月签署《股权协议》,约定投资人(包括南京星纳亦、华润润湘在内的9个主体)享有治理结构安排、股份转让限制、优先认购权、优先购买权、共同出售权、回购权等多项特殊股东权利。

相关条款明确规定,如果英氏控股未能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格IPO成功上市,或其在合格IPO前出现重大违法违规、违约行为或个人诚信问题,对其经营或上市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上述投资人有权要求英氏控股进行股份回购。


眼看距离对赌协议中约定的最后期限仅剩三个月,英氏控股却陷入了问询难题。用户是否会为营销与研发投入长期不平衡的品牌买单?代工模式下的食品安全风险该如何解决?

英氏给出的答案,将直接决定这场“赌局”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