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飞速发展,AI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但在各大平台不断加强AI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弥合数字鸿沟的同时,信息违规等负面问题也不断袭来。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发布的通告显示,经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在应用宝平台中发现35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多款热门AI应用被点名,其中便包括智谱清言。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月前,智谱清言的运营主体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智谱AI”)已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成为“大模型六小虎”中首家启动IPO的企业。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突破激活了投资新蓝海,智谱AI的上市辅导备案也代表着人工智能行业对资本化路径的探索。不过技术狂奔的浪潮之下,AI应用的隐私边界依旧是外界最为关注的安全议题。
一、过度收集信息,生成式AI陷安全争议
根据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发布的内容,在2025年4月16日至5月15日的移动应用检测中,“智谱清言”(版本2.9.6)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授权范围,另有17款应用也存在上述问题。

与此同时,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Moonshot AI,下称“月之暗面”)旗下的智能对话助手“Kimi”(版本2.0.8)也因涉及“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与业务功能没有直接关联”问题被通报。

而无论是Kimi还是智谱清言,均有“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称号,是国内生成式AI行业的主流产品。公开信息显示,智谱清言是智谱AI于2023年8月31日推出的生成式AI助手,具备通用问答、内容创作、信息归纳总结等能力。
根据第三方检测平台提供的数据,智谱清言2025年1月的月活跃用户数为702万,居国内AI产品第7位;截至2025年2月25日,智谱清言在Mac App Store的效率类榜单中位于第19名。
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对扰乱数据安全的行为“重拳出击”,但应用过度收集信息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不同于传统手机APP,AI应用的智能依赖、数据驱动等特性,决定了其将面临更多的隐私泄露风险。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解释称,生成式AI的技术特征与传统应用有所不同,其技术发展依赖大规模数据的预训练,需要在训练中训练大量数据,数据量与生成结果的准确性存在正向关联。
正因如此,尽管国内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落地,但部分运营企业在合规意识层面仍有不足,加之部分商业模式依赖数据变现,也就更容易催生隐私安全问题。
截至目前,智谱AI并未就上述通报的违规情况做出回应。贝多财经在应用宝软件中搜索后发现,目前智谱清言APP仍可以正常下载和使用,但其版本已在5月22日进行了迭代升级,目前版本号为“V3.0.2”。

但需要注意的是,智谱清言最新版本的应用授权范围依旧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通知、蓝牙、存储等常见权限,还涵盖录音、修改或删除SD卡中的内容、基于GPS和网络的精确位置等较为隐私的内容,超范围收集信息的风险依旧存在。
二、筹备A股上市,商业化变现仍是难题
就在不久前,智谱AI进行IPO辅导备案登记的消息不胫而走。根据中国证监会信息披露平台最新公示,该公司于4月14日向中国证监会北京证监局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中金公司为其上市辅导机构。

事实上,智谱AI即将冲刺IPO的消息早在今年3月便有迹可循。该公司在3月26日变更了工商信息,市场主体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进行了多个高级管理人员职位的变动。

上市辅导备案显示,该辅导协议签署时间为3月31日,智谱AI计划自4月起进行上市辅导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8月至10月完成辅导计划,进入IPO申报阶段。若进展顺利,智谱AI将率先迈出中国AI大模型行业的上市第一步。
智谱AI在官网中称,该公司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专注于做大模型的中国创新,合作研发了中英双语千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GLM-130B并基于此推出对话模型ChatGLM,开源单卡版模型ChatGLM-6B。
与此同时,智谱AI团队还打造了AIGC模型及产品矩阵,包括AI提效助手智谱清言、高效率代码模型CodeGeeX、多模态理解模型CogVLM和文生图模型CogView等,通过认知大模型链接物理世界的亿级用户。
另据虎嗅独家获悉,受DeepSeek影响,智谱AI在今年加大了开源力度,也会继续坚持预训练。智谱CEO张鹏透露,该公司将自己定位成技术驱动的公司作为基座模型厂商,预训练是一定会坚持的事情,未来也会有更大参数的模型出来。
但与众多AI大模型企业相似,智谱AI仍处在“烧钱换增长”的发展阶段,商业化变现存在一定困境。《财经杂志》就曾报道称,尽管智谱2024年收入达3亿元,但其同期亏损约20亿元,尚未实现盈亏平衡。
而支撑智谱AI持续研发和正常经营的资金,则来源于投资者注资。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目前共经历了15轮融资,投资方中既有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明星机构,也不乏美团、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厂的身影。

仅在2025年3月,智谱AI便连续获得了来自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珠海华发集团和成都高新区的三轮融资,一个月内融资金额便达到了18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智谱AI成立至今总融资额已超160亿元,资本底座厚实。
在智谱AI首席执行官(CEO)张鹏看来,AGI(通用人工智能)依然是智谱的终极目标,但实现目标的路程长、成本高,智谱走在前面需要加大投入,无论融资或收益多少,其实都是AGI道路上的“盘缠”。所谓盘缠,就是花掉这笔钱只为了通往目的地。
三、结语
目前,有多项已知信息证明,“大模型六小虎”大概率将在2025年走向分化。对于坚持全栈自研的智谱AI而言,这一年既是加大开源力度、坚持预训练的技术驱动之年,也是其登陆资本市场、构筑竞争壁垒的关键之年。
不过,有关部门对AI行业数据安全、算法伦理、分类分级等方面的监管已愈发严格,叠加大模型赛道的商业化进展尚无突破的因素影响,如果成功上市,那么前方等待智谱AI的,将会是商业化、合规性层面更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