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健康

映恩生物冲刺上市:产品未商业化,董事长朱忠远年薪超1800万元

贝多财经    ·   2024-08-27 17:49:59  ·   健康  ·  

8月26日,映恩生物(Duality Biotherapeutics, Inc.)递交招股书,准备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摩根士丹利、富瑞金融、中信证券为其联席保荐人、整体协调人,中信里昂、中金公司也是其整体协调人。


据招股书介绍,映恩生物致力于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研发新一代ADC创新药物。自2019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建立由12款自主研发的ADC候选药物组成的极具创新及差异化的管线。

天眼查App显示,映恩生物的主要经营主体为映恩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3月,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目前,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800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为朱忠远,全资股东为DUALITYBIO HK LIMITED。


映恩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在该公司六款临床阶段药物资产中,其中有六项临床阶段的药物资产中的五项已同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药监局)的临床研究用新药(IND)批准。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映恩生物在17个国家的230多个临床试验中心拥有七项全球多区域临床试验(MRCT),已有1000多名患者入组。目前,该公司已建立数个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BioNTech、百济神州、Adcendo的合作,交易总价值逾40亿美元。

另据介绍,映恩生物打造了四个ADC技术平台:映恩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DITAC)、映恩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平台(DIBAC)、映恩免疫调节抗体偶联平台(DIMAC)及映恩独特有效载荷抗体偶联平台(DUPAC),以突破ADC治疗的边界。

不过,映恩生物尚未获得任何候选药物的上市批准,亦未从产品销售中获得任何收入。但映恩生物在招股书中称,该公司预计其ADC将在未来几年实现商业化,并计划通过选择最佳商业模式使候选药物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前三个月),映恩生物的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160.0万元、17.87亿元和6.41亿元,净亏损分别约为3.87亿元、3.58亿元和6594.2万元。


映恩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该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候选药物的成功。若该公司未能就候选药物成功完成临床开发、取得监管批准或实现商业化,或任何上述活动出现严重延误或成本超支,其业务及前景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成立至今,映恩生物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药明生物、礼来亚洲基金、元禾控股、松禾资本等。据招股书披露,映恩生物于2020年4月获得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2020年8月完成2250万美元A轮融资。

2021年4月,映恩生物获得8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22年4月获得8000万美元B+轮第一期融资,2022年9月获得1.75亿美元B+轮第二期融资,B系列融资合计3.35亿美元,投后估值约2.03亿美元,摊薄后估值约2.7亿美元。


本次上市前,礼来 LAV USD持股16.55%,林向红最终控制的King Star Med持股13.22%,创办人控股公司持股9.54%,上海楹伽持股9.38%,药明生物通过WuXi Venture持股6.12%,6D Capital持股5.58%,6D Affiliates持股0.29%。

同时,陈飞最终控制的Orchids持股5.52%,中国生物制药通过Golden Sword持股4.89%,赵宁的遗产最终拥有的APHN持股3.67%,华盖美元深圳华盖、苏州华盖、天津华盖分别持股持股0.86%、0.92%、2.52%、1.22%。


此外,元禾控股通过中新创投持股3.68%,Green Pine持股2.76%,蔡茵茵通过七晟医药持股2.46%,七匹狼集团控制的晟联持股2.21%,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一持股2.46%,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二持股2.46%,泰鲲持股2.21%,天士力国际资本持股1.47%。

目前,朱忠远为映恩生物董事会主席(即“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张韶壬为该公司执行董事、财务副总裁,司文为执行董事、人力资源执行总监,蔡志洋、余涛均为非执行董事。

除了执行董事外,映恩生物的高管团队成员还包括首席科学官QIU Yang(邱杨)、首席医学官顾薇、战略及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WANG Xin(王昕)、高级副总裁兼药物发现负责人花海清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未实现产品商业化,且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但映恩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朱忠远却赚得盆满钵满。据招股书披露,朱忠远2022年、2023年的薪酬分别约为818.3万元、1854.4万元,两年合计约2700万元。


其中,朱忠远2022年、2023年从映恩生物直接领取薪酬分别约233.4万元、233.4万元,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分别约为432.1万元、1466.5万元,2023年相对翻了2.4倍,且远远高于其他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