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商业

徕芬陷“国产平替”的流量通论与技术悖论,曾因虚假宣传被处罚

贝多财经    ·   2025-07-02 12:05:36  ·   商业  ·  

撰稿|行星

撰稿|贝多财经

每一年的“618购物节”,都是各商家提升用户影响力与参与度的关键周期。国内个护小家电品牌徕芬便推出了新品剃须刀,试图借助“饥饿营销+消费大促”实现产品破圈,却弄巧成拙,陷入了销售端和用户反馈端的负面舆论中。


拆解徕芬的发家史可知,这个仅成立六年、入局个护小家电赛道不到五年的新品牌可谓深谙营销叙事,依靠着“戴森平替”标签在短期内完成了从0到30亿元的销售额跃升,高调走上新兴小家电领域的竞争牌桌。

但在近年“平替”产品高度同质化的趋势下,个护小家电领域的品牌混战已然进入下半场,徕芬想要借助新品类复刻其在吹风机领域的辉煌,实在难言轻松,更遑论该品牌高速拓张下的营销、质量争议,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处遁形。

如今的徕芬,似乎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发展泥潭——一面试图运用“多品类战略”突破增长瓶颈,向更为可观的销售数据发起冲击;一面却在不断下滑的用户口碑中,暴露出了其技术成色不足的缺陷。

一、拓宽品类矩阵,新品争议不少

在5月23日召开的徕芬2025年新品发布会上,徕芬推出了号称全球首款搭载工业级直线电机技术的“徕芬直线往复式剃须刀”T1 Pro和P3 Pro,剃须刀也成为该品牌继吹风机、电动牙刷之后的第三款个人护理品类。


据徕芬创始人叶洪新介绍,为了突破技术瓶颈,徕芬在筹备电动剃须刀的4年里累计投入了超1亿元用于研发,不仅攻克了电机技术、刀头、刀网等核心问题,还用上了“不锈钢网冲压工艺”等高端产品才会使用的技术。

叶洪新坦言,徕芬剃须刀499元起的定价相较其他国产主流电动剃须刀品牌来说并不便宜,但长期研发考验着徕芬对投入产出比(ROI)的控制,并强调“剃须刀毛利率非常低,今年大概率是100%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徕芬剃须刀新品的发售时间是5月31日,但仅在5月23日开放了很小一批数量的预售,且当天开售仅1分钟便售罄,因此被网友质疑“饥饿营销”。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并非徕芬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其目前产能供给不足。

然而,这般供不应求的市场热情,却没能为徕芬开创新品类打下良好的口碑基础。剃须刀发售后不久,便有不少首批用户在社交平台反映T1 Pro剃须效果差、质量品控一般、刀头结构复杂、清洗维护麻烦等问题,负面声音一时甚嚣尘上。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产品质疑,徕芬内部人士仅表示“T1 Pro效率更高,不过要想要100%剃干净且剃得很快,就要选T3 Pro”。这也印证着,徕芬重点宣传的“极简、超强、精准剃净”技术突破和工艺设计,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不仅如此,徕芬引以为傲的工程设计美学还陷入了“撞脸”松下的争议中,有网友敏锐指出徕芬的T1 Pro剃须刀与松下AIR TM20在刀头设计、握持弧度、配色方案、营销海报等方面均高度相似,直言徕芬“丢不掉复制键”。


二、依靠营销突围,平替“超越”本尊

事实上,徕芬的崛起之路本就与“平替”二字密切相关。

2016年,英国品牌戴森在国内市场推出高速吹风机,凭借轻便快捷、低温监控、负氧离子等特性迅速抢占市场,但其高达3000元的价格却令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在戴森引领的高速吹风机热潮之下,国产“平替战”就此打响。

2021年,徕芬的第一款产品高速吹风机LF01面世,这款吹风机号称搭载了11万转/分钟高速马达,在外观设计、功能、核心参数上直接对标红极一时的戴森高速吹风机,且599元的定价仅是戴森价格的五分之一。

为迅速铺开市场,徕芬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达人推荐等形式,对其高速吹风机进行“内容营销式种草”,集中声量强化其“戴森平替”“技术普惠”等特质,以“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吸引用户注意。

不过,徕芬吹风机和戴森较为相像。36氪曾在报道中提到,2021年徕芬将创始人叶洪新在首场产品发布会的内容剪辑成切片广告,投放至抖音、B站等平台,仅信息流投放一项就耗费了千万元资金,而当年徕芬的GMV只有1亿元。

次年,徕芬在获得梅花创投、阿里巴巴等多个机构领投的投资后,又组建了50人的内容团队,进一步加大各平台的投流强度。有业内人士透露,徕芬的投流力度在业内十分有名,叶洪新本人也曾坦言“在投放上花了不少钱”。

在高强度营销的助推下,徕芬很快迎来了业绩的“高光时刻”,品牌销售收入由2022年的15亿元翻倍增长至2023年的30亿元。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徕芬的线上销量份额已高达64%,实现了对戴森的销量反超。


值得注意的是,徕芬曾高调发布一则名为《吊打戴森的吹风机为什么做不大》的视频,徕芬创始人叶洪新在与前红杉资本合伙人王岑对话时放言,徕芬具备“全面超越,风力更大、噪音更小、价格更便宜”等优势,已全面超越戴森。

三、技术成色不足,质量投诉频发

但事实是,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品控的角度来看,叶洪新所谓的“全面超越”都还差些火候。一方面,早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徕芬在风速上可以对标戴森,但戴森独特的数字马达、空气动力学设计等“黑科技”,徕芬却难言真正破解。

尽管徕芬强调其4年内投入了1亿元用于新品剃须刀的研发,但天眼查信息显示,在东莞市徕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开的58项专利中,大多数均为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与发明授权有关的专利占比不到10%。


而对于外界诟病的外观包装、设计“撞脸”大牌,叶鸿新则解释称不管是从环保程度,还是设计概念,苹果的包装也像戴森一样,都是行业内的“最优解”,并强调“我们不做原创设计,但要做技术颠覆”。

但有业内人士向雷峰网表示,徕芬作为一家几十亿的创业公司,全面对标苹果工艺标准阶段尚早,一方面苹果的工艺实现背后需要非常复杂的协同支持,另一方面苹果的产品卖得贵利润高,这与徕芬自身控制低毛利走量的基因相悖。

贝多财经注意到,徕芬运营主体之一的浙江徕芬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徕芬”)还曾在2024年12月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虚假宣传、引证内容不真实准确的情形,并被处以9.5万元的罚款。


具体而言,徕芬在电商平台销售电动牙刷时运用的“达到0.1°精准控制”“300%的驱动力增长”“市面其他扫振牙刷无PID动态补偿算法”等话术,存在事实不相符,未客观真实作出表述等问题,依靠营销堆砌的“技术普惠”难以取信于民。

另一方面,品控与质量问题早已成为了徕芬高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据泰山财经报道,有消费者反映其在使用徕芬LF03吹风机时遭遇“爆炸”事故,致使衣服被炸黑,皮肤也被灼伤,但客服仅提出将产品寄回总部进行检测。

截至发稿,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关键词“徕芬”相关的用户投诉共计968条,大部分与产品质量不佳、在保期间频繁故障、售后态度消极傲慢有关,反映徕芬吹风机冒烟、爆炸,电动牙刷导致口腔内大量出血的投诉也不在少数。


很显然,徕芬能够取得亮眼业绩的根本原因,在于“迎合市场需求缺口+全渠道营销”的双螺旋驱动。不过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依靠营销带来的流量能对销量产生短期驱动作用,但终将反噬那些产品力不足的品牌。

比起继续通过营销造势,现阶段的徕芬更应深度思考以技术研发、品控把关、服务管理为核心的“普惠”,在多品类战略中的价值积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