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商业

“芯痛”再鸣警钟,看京东方、东旭这样破解“卡脖子”难题

贝多财经    ·  2022-03-31 17:57:09  ·  商业

科技产业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当一家龙头企业或一个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其国家的相关产业也会受到牵连,且后果往往很严重。

本月初,俄罗斯互联网巨头Yandex提醒其投资者,受芯片断供等影响,目前公司数据中心的容量和其他关键运营技术,仅可以支撑12至18个月的运营。

Yandex的用户数量居俄互联网公司之首,搜索引擎业务更是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地位相当于我国的百度。这样一家互联网巨头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其搜索引擎被迫停摆,给俄社会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芯片断供带来的“芯痛”警钟长鸣。

“芯痛”再鸣警钟,看京东方、东旭这样破解“卡脖子”难题


我国芯片的对外依存度同样很高,据研调公司IC Insights数据,2021年我国的芯片自给率仅为16%,是典型的“卡脖子”领域。

“卡脖子”的不仅仅是芯片产业。“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明确提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等为手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曾几何时,“缺芯少屏”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最大心病,而近年来,我国显示产业从破局到新生,“少屏”的“卡脖子”局面得到根本解决。如此重大成果背后,是京东方、东旭集团等企业在前瞻政策引导下,实业报国、科技自立,充分发挥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危机:又见“芯片”卡脖子

3月3日,芯片巨头英特尔、AMD宣布暂停向俄罗斯交付产品。

3月18日,全球领先的半导体IP提供商ARM也宣布对俄罗斯暂停供货。

三家公司的断供,直接影响了Yandex所需要的数据中心与云计算服务。

不止于此,俄罗斯“国产”芯片的生产环节同样遭遇了“卡脖子”。全球三大晶圆代工商——台积电、格芯、三星也陆续宣布停止对俄罗斯履约。

“芯痛”再鸣警钟,看京东方、东旭这样破解“卡脖子”难题


“芯痛”发作的俄罗斯,不得不对其ICT产业紧急开展自救。

据俄媒报道,俄联邦工贸部拟拨款9000亿卢布(折合人民币约600亿元),作为对国内ICT产业应对制裁的救济措施,其中近一半将用以支持填补其国内空白的技术、材料和装备发展。

事实上,我国也有“芯痛”难题。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进口总额为17.37万亿元,而其中的集成电路类产品高达2.79万亿元(合计6355亿片),占总进口额的16.06%,在我国的进口清单中高居榜首。

严重依赖进口,一旦被卡脖子,影响就非常大。由于美对华为的芯片禁令,华为手机销量大幅锐减,华为去年的消费者业务收入较2020年接近腰斩。

另一方面,华为手机近期在俄罗斯的销量激增300%——也正是华为遭受制裁后力推的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让国人看到苹果公司对俄罗斯市场的“禁令”后有了些许底气。

去年,华为的研发费用营收占比达22.4%,再创历史新高,其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欧洲专利局2021年度专利授权量均排名第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才能力克“卡脖子”。在这方面,我国的显示产业亦可以提供相关借鉴。

“缺芯”与“少屏”曾并称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两大难题,液晶面板也曾位列进口清单前四。但近几年,“少屏”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一个典型例证是,去年我国液晶面板的进口额仅占进口总额的0.81%,并实现了423亿元人民币的贸易顺差。

“卡脖子”背后卡住的是创新能力,想要破局并非一朝一夕。显示产业成功破局“卡脖子”,怎么做到的?

镜鉴:企业自主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

20多年前,一台50寸液晶电视价格一度高达2万元。为什么?因为液晶面板完全依赖进口,成本高昂。除了民用,液晶显示正逐渐被应用于工业和军事领域,一旦显示产业被“卡脖子”,与此相关的多个领域也将被处处掣肘。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的企业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

2003年,京东方率先举起大旗——在北京开建了其自主研发的第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是中国人第一条自己的面板生产线。

但由于当时我国无法自主生产液晶玻璃基板等面板上游核心原材料,京东方只能高价购买进口产品。

核心显示材料的欠缺,也导致我国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液晶面板的产业基础,并在2008年达到了近1500亿元的贸易逆差历史峰值

缺什么就造什么。2004年,国内知名CRT装备制造商东旭集团,决定转型生产液晶玻璃基板及其装备制造,意在为国家抢夺显示产业上游话语权。

“芯痛”再鸣警钟,看京东方、东旭这样破解“卡脖子”难题


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曾说:“我们这一辈人年轻时的理想很朴素,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就要回报国家。”

2010年东旭集团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颇具代表意义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的国产化,并掌握了全套生产工艺和装备制造的能力。这一核心显示材料实现国产替代,为下游企业节约成本超过2000亿,原本2万元的液晶电视也降到了5000元,惠及老百姓;同时也吹响了产业链上游本土配套的号角。

2011年,三利谱和盛波光电先后投产1490mm宽幅偏光片产线;2014年,八亿时空推出IPS模式混合液晶材料;近年来,东旭集团打破垄断的脚步也没有停下,量产下线了可用于高端液晶显示的LTPS玻璃基板、柔性显示的OLED载板以及高端手机、车载显示的盖板玻璃等,对新型显示的主流产业方向实现了全覆盖……稳链保量、降本提质,这些突破直接带动了我国面板产业的崛起。

2014年,京东方在智能手机显示屏和平板电脑显示屏上的市占率达到全球第一,“中国屏”发力走向世界;2015年,京东方投建全球首条第10.5代线,引领大尺寸超高清显示;2020年,京东方完成中电熊猫南京8.5代和成都8.6代液晶产线收购,进一步奠定行业龙头地位。

2020年,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直接营收达4460亿元,全球占比40.3%。我国在液晶显示领域建立起相对优势,拥有了全球60%以上的产能。“中国屏”已成为高科技领域“中国创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复盘来看,我国显示产业的崛起,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团体作战,靠的不只是一块基板、一块屏,而是以京东方、东旭集团为代表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奋力突围。

支持企业创新,国家正从顶层设计层面持续加码相关政策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近期表示,支持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

显示产业破局“卡脖子”,就是京东方、东旭集团等企业不断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结果,从这条突围之路来看,创新也确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未来将有更多的“卡脖子”领域被攻克。